|
交流 | 小“零件”也有大智慧:看6家紡織企業工會如何有效推動勞模創新工作室及班組建設-儲緯器生產廠家為你呈現时间:2023-04-26 編者按 紡織企業勞模創新工作室和先進班組的建設與完善,一直是企業工會的重點工作之一。一個個工作室和班組就像一臺機器的各個零部件,通過工會的組織和引導,決定著生產的運轉效率和產品的質量。今天小編與大家一同分享部分企業工會的具體做法。 常山集團工會 放大勞模效應助推發展 石家莊常山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會在傳承勞模精神、培育紡織工匠過程中,以開展“中國夢 勞動美”主題教育活動為主線,以創建勞模工作室和加強班組建設為抓手,建立了一套有常山紡織特色的工作體系。 常山集團現有班組295個,集團工會以班組建設為依托,把傳承勞模精神、培育紡織工匠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工會通過完善機制、加強培訓、選樹典型、吉利提高等手段不斷增強班組建設和管理。其中,公司出臺了《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指導意見》,圍繞公司生產經營中的關鍵環節廣泛開展QC小組活動,定期獎勵優秀QC成果;針對企業整體搬遷后班組長人員變動大、年輕化現狀,公司舉辦了“常山紡織班組長培訓班”,近300名值班長、工段長、生產小組長分3期參加了輪訓,培育班組員工愛學習、有激情、下苦功、懂感恩、爭第一,為爭當勞模、爭做工匠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在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和省市總工會的指導下,常山集團創新工作方法,先后建立了跨班組、跨工種的6個勞模工作室和7個勞模工作站,形成了勞模工作室艦隊,使勞模工作室成為培育骨干員工創新創效的搖籃。 為持續推進勞模創新工作室發展,集團工會不斷規范運行機制,逐步建立立項制度,積極開展創新實踐,持續培育紡織工匠。其中,勞模工作室遵循“三有”原則建立,即“有一個冠名、有一塊牌子、有一支團隊”;力求達到8項標準,即“標志明顯、場所固定、設施齊全、組建團隊、制度完善、經費到位、臺賬詳實、成效明顯”。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基地,組織員工開展技術創新成果展、技術攻關講座、新產品研發交流等活動,在企業營造出“處處是創新之地、人人是創新之源、時時是創新之機”的氛圍。在日常工作中,把車間班組工程技術人員、生產一線中的“小諸葛”等跨工種、跨班組集中組織起來,成立技術創新攻關小組,在勞模工作室內定期學習“充電”,開展技術交流和課題攻關探討活動,知難而進,勇挑重擔,成為新時代紡織工匠。(常勝) 新興際華集團工會 “三精三型”模范激發活力 近幾年,新興際華集團工會高度重視企業創新工作室和班組建設工作,在紡織服裝板塊積極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和先進班組創建工作,涌現出以唐玲玲創新工作室和劉沙班組為代表的一批典型創新工作室和先進班組。 集團工會結合集團公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在創新工作室建設工作中,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督促和引導企業高標準開展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加快企業創新步伐,有效助推企業發展。此外,集團還與地方工會加強配合聯動,邀請地方相關單位在創新工作室開展項目試點和政策示范,鼓勵支持有新意、有特色的做法,在具體工作中用成績、特色和亮點說話。 圍繞企業發展中心任務,新興際華集團工會大力加強基層班組建設,每年對企業班組建設工作開展調研,對優秀先進班組進行表彰,并對班組建設好的經驗做法予以大力推廣!笆濉逼陂g,新興際華集團持續開展了“三精四型”模范班組建設,激發了班組活力,帶動了職工素質提升。通過“三精四型”模范班組建設,涌現出了一大批業績突出、團結向上、勇于創新的模范班組。2015年,集團工會表彰了60個模范班組、60名優秀班組長,并且召開了“三精四型”模范班組建設經驗交流會,展現了班組建設工作成果。 新興際華集團班組建設主要成效做法有:一是加強班組長培訓教育,做好班組長隊伍建設。二是完善班組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制度執行。三是注重細節創新,于細微處見精神。開展“創客+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職工結合“五小”活動,從工作細微處開展創新,通過小微創新,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四是注重班組文化建設,凝心聚力謀發展。五是以績效管理激發活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通過將考核結果在班組內進行公示,做到公開透明,有效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主觀能動性,營造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張丙虎) 陜西五環集團工會 以小見大創新更接“地氣” 陜西五環(集團)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工會通過創建“湯小平創新工作室”,將工作室建設成為人才成長的新搖籃、質量安全的新防線、經營創收的新亮點、降本增效的新窗口。為使“湯小平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不走過場,集團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黨委領導、行政支持、工會組織、勞模掛帥、職工參與”的創建格局。 湯小平創新工作室是以“節能、創新”為指導思想,以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紡織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團隊為目標,瞄準紡織行業存在的設備動態性能不穩定、設備能耗高等關鍵問題,依托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對傳統紡織機械進行改進和功能拓展,研發各種適應企業需求的高效、節能、環保的產品。 為勞模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改造、技術協作、技術發明等創新活動搭建平臺,充分發揮勞模在公司生產經營、技術創新、轉型升級中的作用,工會將著力點放在破解技術發展瓶頸,加快技術成果轉化上。與企業內部技術研發、設備維修、生產管理等部門密切聯系,結合企業發展要求和現實生產經營問題提出創新立項方向,想生產和發展之所想,急生產和發展之所急,更加接“地氣”,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將重點放在“改善”上,從改進質量、降本增效、提高產能等細小處著手,最終在生產實踐中實現小而見大。 工作室還積極開展技術交流和業務培訓、技師講壇、簽訂名師帶高徒協議書等一系列活動,為企業培養一批愛崗敬業、精通業務、富于創新精神的知識型、技術型、專家型職工人才。通過多種組織形式,檢驗和展示勞模團隊的創新成果,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李建民) 華茂集團工會 搭建“塔型”班組建設體系 安徽華茂集團有限公司在班組建設上有著優良的傳統。在多年班組建設實踐中,華茂逐步建立、完善了《華茂集團班組建設發展綱要》,并成立了班組建設管理委員會,形成了黨政“一把手”統一領導,分管領導主要抓,工會牽頭抓,其他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使班組建設工作有人始終管,始終有人抓,推動了班組建設工作的持續發 華茂還對此制定了一系列考評獎勵機制,搭建起“普通班組、合格班組、優秀班組、標桿班組、命名班組”為架構的5層班組“塔型”建設體系。截至2015年,華茂擁有班組494個,其中合格班組447個,優秀班組35個,標桿班組10個,命名班組2個。 華茂還制定了《安徽華茂集團關于深化生產工序民主管理的指導意見》,把“五權”(即管理權、用人權、開班權、分配權、招工權)交給了班組,讓班組自主管理、自主分配,緩解了中層與員工之間直接“管”和“被管”的矛盾問題,增添了班組之間的競爭意識,進一步激發出了班組的活力。對此,華茂在班組建設中注重績效考核,注重激勵措施,提高班組成員的積極性。企業對當年評選出的優秀班組、標桿班組和命名班組給予一系列獎勵。華茂每年拿出100萬元作為獎勵基金,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成本創新活動;堅持每年組織標桿班組發布會和QC小組發布會,創辦了《班組民主管理之聲》,選樹班組典型;堅持開展各項操作比賽,2015年度全集團共有3462名員工參加各類比賽練兵,優一級率高達98.8%。通過弘揚“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班組文化,讓班組“小和諧”成就企業“大和諧”、“大跨越”,為華茂穩定發展夯實堅硬的根基。(李茂才 方文拓) 盛虹集團工會 “新意”與“心意”相輔相成 近年來,盛虹集團為企業班組打造創新管理平臺,將“新意”與“心意”有效結合,從技術創新、管理透明、安全生產、塑造“家”文化等多個方面入手,實現了基本運作和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企業為員工著想,員工為企業奉獻,相輔相成,推動了集團班組管理的創新發展。 盛虹集團一直鼓勵廣大員工將創新精神貫徹在日常的工作中,企業積極提供交流平臺讓員工將自己的創新思維展現出來。除一線員工的技術創新外,盛虹集團還相當重視基層班組長的管理創新。集團每年舉辦兩次班組管理創新交流會,讓管理人員將自己班組管理經驗、管理方法與兄弟班組進行分享。同時,通過公開考核和獎懲制度、班組民主會議、部長信箱、貼吧等渠道進行民主管理,讓更多的員工能參與到班組管理中來。 盛虹集團致力于做到安全培訓的常態化,每一節班前班后課都對員工進行安全知識的宣傳,將員工的安全意識作為一種習慣去培養。為了增加安全知識學習的趣味性,集團每年都會組織一系列以班組為單位的安全活動,進行例如安全微電影、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漫畫展等形式的安全宣傳比賽。集團還專門設立“百萬安全獎”,以半年為一個周期,半年內部門在安全方面的總損失小于5000元,那么公司就會為該部門發放每人50元標準的獎金,用于開展各類有意義的安全活動。 長久以來,盛虹集團一直在企業內致力于打造“家”文化。其中《新工入職34項操作法》就規定值班長需要陪同新員工吃入職的第一頓飯,班組長進入新工宿舍關心新員工生活,一件件小事成了班組促進和諧家文化的重要指標。盛虹集團堅持創新班組管理平臺,優化班組管理體系,為員工的未來發展搭建廣闊平臺,使員工在企業里有了安全感、歸屬感,通過激發班組管理的最大潛力,實現企業“螺旋式”的發展。(高蘇。 尉氏紡織工會 發揮專業骨干主角作用 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全國普遍推進以來,尉氏紡織有限公司按照有關要求,積極推進此項工作,做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為此,公司工會創建了“孟安創新工作室”和“莊晶旭創新工作室”,以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為工作重點,充分發揮勞動模范和專業骨干“主角”作用,創新實踐,科技引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尉紡大工匠孟安在創新工作室進行變頻器技術改造。 為了進一步規范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工會明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的“三定”管理:一是定課題。根據生產中的難點問題和技術攻關中的熱點問題,制定勞模創新工作室年度攻關課題。二是定計劃。圍繞創新項目做到有計劃、有安排、有落實,將創新工作室任務逐月(季)分解,做到計劃明確、措施具體。三是定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工作制度、活動制度和管理辦法,形成按制度管人、依規章考核的局面。與此同時,工作室還結合發明創造、技術革新、技能比武、勞動競賽等活動,積極開展創新實踐,全面提高職工業務技能素質。 針對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未來發展方向,尉氏紡織工會從拓寬創新工作領域、強化目標激勵機制、建立合力推進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規劃。為擴大工作室影響力,使工作室的典型示范作用不斷深入人心,增強工作室的輻射和引領作用,企業下一步將研究拓寬工作領域,成立工藝、操作等不同專業的攻關小組,向多元化突破和推進,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做出更大的貢獻。 勞模工作室還將建立長效目標獎勵機制,進一步調動工作室職工創新創造的工作熱情。生產部總工定期與工作室成員對接探討課題,工會還要設置專門工作室聯絡員,為創新成果推廣穿針引線,團組織積極推薦青年崗位能手為工作室“引入活水”,政工部門要把工作室創新成果,充分利用網站、企業管理微信群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擴大工作室影響力。(許戰勝) |